2025年7月28日,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集成电路学院承办的第35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座在山东大学软件园校区学院楼305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伯明翰大学微波工程首席讲座教授王奕担任主讲人,以“亚太赫兹和毫米波频段的波导器件”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集成电路学院张翼飞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翼飞教授对王奕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其学术成就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王奕教授围绕亚太赫兹与毫米波频段波导器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精彩分享。
王奕教授首先介绍了伯明翰大学新兴器件技术(EDT)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重点阐述了波导微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包括微纳加工、激光微处理和高精度3D打印等先进工艺。此外,他还详细讲解了基于砷化镓(GaAs)肖特基的通信传感器件和亚太赫兹功率传感器等内容,分析了亚太赫兹功率传感器的研发进展及其在计量领域的潜在价值,并剖析了当前亚太赫兹与毫米波技术规模化应用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波导器件制造的高精度要求(如CNC加工、3D打印及SU-8电镀技术)和混合集成效率提升的迫切需求。王教授还指出,太赫兹技术标准化缺失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呼吁学术界与产业界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突破。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就波导器件的加工工艺、太赫兹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踊跃提问,王奕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给予了细致解答。张翼飞教授对王奕教授的分享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和概括,并分享了集成电路学院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
本次讲座不仅展现了亚太赫兹与毫米波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更凸显了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讲座内容深入浅出,既拓宽了学术视野,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攻关提供了宝贵思路。

文/张丽梅
图/张丽梅
王奕,现任伯明翰大学微波工程首席讲座教授。先后在物理学领域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电子电气工程领域获得博士学位。他在伯明翰大学领导新兴器件技术(EDT)实验室,专注于将新型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微波至太赫兹频段的高频器件领域;同时担任伯明翰大学工程洁净室与太赫兹测量设施的学术负责人。迄今发表同行评审期刊论文170余篇,曾任2021年欧洲微波大会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其研究涵盖通信、传感与计量领域的微波、毫米波及太赫兹器件,近期工作聚焦于3D打印毫米波/亚太赫兹滤波器与馈线装置、可重构与可编程器件,以及包含相控阵技术的波导天线阵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