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

集成电路学院大事记

2024年8月,举办首届“RISC-V微架构实训营”;在RISC-V中国峰会发布以山东大学为主研发的“东山一号PLUS集群”


2024年6月,集成电路学科集成电路制造方向入选教育部集成电路领域“101”计划;集成电路未来诺贝尔奖基金第三轮捐赠获得1000万元人民币的惠赠


2024年5月20日,集成电路未来诺贝尔奖基金第二轮捐赠获得1000万元人民币及等价物的惠赠


2024年4月24日,举办RISC-V开源软硬件发展论坛,“东山”RISC-V集群正式发布;集成电路未来诺贝尔奖基金正式启动(首期六位校友共捐赠资金800万元)


2024年4月,济南晶谷研究院孵化晶镓科技(科研转化500万,已获济南产发投资);山东大学正式加入标准性能评测国际组织(SPEC)


2023年12月,济南晶谷研究院引进山东中晶芯源(通过发改委窗口指导)


2023年11月,基于SG2042高性能CPU构建的“东山”RISC-V集群上线提供服务;与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共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实验室”,联合成立山东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2023年10月,原微电子学院、智能创新研究院、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研究院、济南晶谷研究院,成为全校首个融合发展改革试点,重组为集成电路学院,学院教职工114人,学生(含本硕博)1237人;获批国家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山大-算能RISC-V研究院正式成立


2023年8月,当选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RISC-V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


2023年7月,与济南市共建济南晶谷研究院,搭建技术研发转化平台;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授牌成立RISC-V开放原子社团(山东大学)


2023年6月,成功在SG2042高性能CPU上实现UEFI启动,完成了基于UEFI规范的EDK2 RISC-V框架的部署,实现了EDK2+GRUB2+Linux OS整体启动方案,标志着RISC-V架构的服务器CPU不再局限于特定系统和固件,为未来系统和平台的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支持


2023年3月,与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中科创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算能科技有限公司、奕斯伟科技有限公司、红帽软件(北京)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进迭时空(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国UEFI on RISCV工作组”


2023年1月,与算能科技联合开发RISC-V高性能CPUSG2042;集成电路工艺创新平台正式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2022年,创设智能创新研究院(校内科研特区);微电子学院获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新一代半导体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2019年,获批山东省高性能微纳器件与芯片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9年,创设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研究院,教育部首批支持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


2016年,成立独立建制微电子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学院教职工37人,学生(含本硕博)116人


2013年,山东大学微纳加工工艺线贯通,加工精度7.8纳米


2005年,开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1997年,全国首批开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1989年,成立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1987年,同步通信卫星用5公分微波隧道二极管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4年,全自制超高速隧道二极管成功应用于国家第一颗通讯卫星


1982年,成立物理系半导体研究室


1981年,20纳秒超高速开关隧道二极管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1979年,全自制超高速隧道二极管,该技术指标达当时国际最高水平,可靠性指标优于国际水平,填补我国电子科技领域空白


1958年,开设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