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由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与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联合发起、共同主办的首届“RISC-V微架构实训营”在北京正式开营,来自山东大学与北京大学的25位同学参加本次训练营。本次训练营旨在帮助参训学员从“优秀的学生”转变到“合格的工程师”,以实战为主,理论为辅的沉浸式手段将知识与技能植入每一位学员。同时,本次训练营也是一次探索产学研融合之路的尝试。
产学研融合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融合关系,共同促进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核心目标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产学研深度融合必能长时间引领一个行业,这也是政府、企业与高校均有意愿积极拥护与倡导的重要原因。在深度学习领域,评价成功的标准早已从“一次实验室的偶然”转变为“企业的大规模生产”。“一次偶然”的发源地多来自学校,而大规模生产需重资产投入,大学不堪其重。产学研融合无外乎要将“一次偶然”转化为“大规模生产”。本次训练营尝试的最终目的便是寻求一条合适路径,在“一次偶然”与“大规模生产”之间承上启下。
在架构设计领域,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入职于企业。因此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由企业制定。企业在选拔学生时,一个最重要的尺度就是“优秀的学生”与“合格的工程师”之间的距离。距离愈短者愈优。处理器架构设计领域已经跨越了新理论层出不穷的阶段。例如RISC-V微架构的设计,理论创新的空间所剩无几,敲代码的意义远远大于读论文。学生越早进入“敲代码”阶段,未来的收益越大。尽早发现有潜力的学生,使其进入快车道,意义重大。作为工程师,最黄金的年纪段原本在20~30岁之间,并凭借惯性在35岁左右到达最高点,之后将逐步进入架构设计领域。现有教育体系下,22岁本科、25岁硕士、27/8岁博士毕业,与这段黄金时间大范围重叠。学校却很难为这些攀爬象牙塔的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使其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对于微架构设计领域,硕士与博士期间继续学习理论课程的价值不大。经过本科阶段,学生便应该具备独立的思考以及能够科学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本次训练营的实际操作层面上,将创造必要的环境,以最高的效率,使参训学员尽早完成从“优秀的学生”到“合格的工程师”之间的转变,以适应未来。
在训练营将收获:
1.完备的实训环境
我们提供真实的办公场景、住宿、三餐补助,为学员营造全身心投入RISC-V微架构研发的实战环境。
2.RISC-V微架构全流程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指令流水线的搭建、存储器层次结构的理解、有关AMBA总线的必要知识、Bootloader与Linux操作系统的启动流程
在今天的处理器体系结构领域,这些知识点已基本固化,学员们投入足够的时间,必可掌握。本次集训始终围绕实战,学习并理解这些基本知识点的主要手段是“敲键盘”,“读代码”,而非读教材。这要求所有学员在入营前完成经典教科书的阅读。
进阶知识:如何书写有效代码、如何搭建测试环境、如何进行系统调试、如何进行Bug回溯
学员得以建立正确的设计方法论,并在这些方法论的指导下完成一款RISC-V微架构的设计并开源。
方法论并非一成不变,希望所有学员在本期训练后能够独立思考,时刻反思,勇于突破经验、成见和固有思维,进一步完善这些方法论。最后,预祝所有学员在本次集训展现出最好的状态与实力,在集训结束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